歡迎來到 金門排雷區造林地生物多樣性監測網 Kinmen Island Minefield Biodiversity Network
金門排雷區造林地生物多樣性監測網
金門位於九龍江出海口廈門灣內,與廈門比鄰相望。金門的地理位置特殊且具備豐富的生物資源,除了有台灣島嶼上的生物外,更有東南亞大陸的種類;而位於東南亞島弧沿岸的中間位置,更是冬夏候鳥遷徒的必經之途。加上戰地政務期間軍事管制,建設開發緩滯,自然生態環境也相對受到保護,金門島內有著豐富而多樣的生態與動植物。相較已大量開發的台灣與廈門, 金門可謂生態淨土,除保有許多自然的生態環境,還棲息許多珍貴物種。
依史誌記載金門原是個林木蒼翠的海島,後因歷代兵亂、煮鹽、伐木造船及肆意濫伐,遂致童山濯濯,荒埔茫茫,導致風沙水旱之苦。有鑑於居民為風沙所苦,民國以來,民間曾多次造林,惜或因種植失敗,或因住民墾田及燃料之需而濫伐破壞,終至無成。1950 年冬,先總統 蔣公巡視金門,見其童山濯濯,風沙蔽天,乃指示積極造林,以綠化金門。然為達林木長成,於造林期間,曾頒森林保護法令及禁絕飼羊,以達造林成功之目的。歷經五十多年來的戮力經營,森林總面積約達全島陸地面積40%,島內現已滿山蒼翠、綠蔭遍野。
但因金門為前線戰地,早年因軍事戰備需要,在多數海濱均有埋設地雷。1992年戰地政務解除兩岸情勢和緩,為配合地區整體發展及安全考量,軍方積極進行排雷作業,至民國102年已完成306公頃排雷區域。然而排雷作業需要移除地上物,因此造成部分海岸防風林帶受到破壞與消失。
金門縣林務所為了恢復原有海岸林,積極進行復育造林工作,迄今已營造百餘公頃林區,增加植物覆蓋率,達到防風定砂之目的,而排雷地區也因為棲地森林結構的改變,對於植物及動物多樣性亦有相當大的影響。
為了更進一步瞭解生物多樣性提升情形,擬透過本監測調查計畫的執行,記錄排雷區造林地自然資源,以提供日後森林生態系永續經營的重要參考。